Instagram 創業 吸金潛力大
發布時間: 2014/12/24 11:49
最後更新: 2015/05/06 16:33
社交網絡素有「有圖有真相」的格言,難怪市場非常看好Instagram(IG)前景,除因用戶人數多,所屬用戶亦較Facebook(fb)、Twitter活躍,較多「讚」、「評價」和「分享」。
各大小商戶陸續滲透IG,不少年輕人亦在平台上創立自家網店,有80後靠IG賣結他起家,現每月生意額10萬港元。不過,在IG上聲稱商品是「全城最抵」、「全港最平」,隨時會觸犯《商品說明條例》。
活躍用戶3億 多相多「分享」
據Forrester研究,IG的用戶較fb或Twitter更為活躍,每天分享逾7,000萬相片和影片,且在「讚」、「評價」和「分享」方面亦較熱切,經量化後,這方面的活躍程度是fb的58倍,且更是Twitter的120倍。
有花旗分析員形容,fb收購IG一事為「或許是歷來最佳的互聯網收購」,IG於2012年被fb收購時,用戶只有3,000萬,現在已有3億,多於Twitter。分析又認為,雖然目前IG對fb的財務貢獻很低,但相信有望很快將這些資產轉為收益。
80後靠IG 月賣10萬元結他
80後Harry在社交平台開結他舖成功突圍,最初他只在雅虎拍賣及Facebook宣傳,後來有個初中生問他有沒有「IG Shop」,原來是Instagram商店,那時才驚覺很多人擺放產品資訊,讓人Hashtag搜尋,遂立即登記帳號,並上載他首張結他相測試反應,未夠兩小時已有人問價,不禁驚歎IG的威力。
創業初期,近9成生意來自IG,後來花2,000元在fb賣廣告,增曝光率:「目前生意與Instagram呈五五比。」開設實體店後,營業額以倍數增長,現時他高峰期月做10萬元生意。
「最抵」IG商店 隨時犯商品條例
不少賣家在IG網店上自稱商品是「全城最抵」、「最平」等,執業大律師陸偉雄表示,網店同樣受《商品說明條例》約束,海關亦會派員巡查網絡商店,故賣家需注意商品說明,避免使用「保證最平」、「全港最抵」等廣告字眼,免「踩界」觸犯法例。
與此同時,消費者在網店上選購產品時,亦應留意產品主要特性、功能、總計價格、送貨及付款安排、取消的權利及售後服務等。